纪录网

走近“东亚文化之都” 品味舌尖敦煌

甘肃省文旅厅
2021-04-06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二字,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自汉武帝凿空西域,“据两关、列四郡”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古丝绸之路“第一枢纽城市”,也是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的“接受外来文化最先和最多的地区”。敦煌被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誉为世界四大文明体系唯一交汇之地。敦煌作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王冠上的明珠,4月8日—10日在这里举行的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活动,必将带动敦煌的城市文化建设,激发城市活力,扩大敦煌国际知名度、美誉度。畅游丝路敦煌,品味舌尖敦煌。

去过敦煌的人,

日后回想起,除了久久萦绕在脑海里的

敦煌壁画、沙鸣山月牙泉

还有街角餐馆那意犹未尽的味道……

敦煌的美食就像敦煌的文化艺术一样

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千年的浓情


胡羊焖饼

要说敦煌最地道的美食,驴肉黄面只能排第二,而胡羊焖饼当属最接地气的敦煌菜。

古代敦煌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人们统称他们为“胡人”。隋唐以来汉文化和胡文化相融合,成为敦煌饮食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以胡人的膳食习俗做法而演变得名。将羊肉烧至快熟时,将擀好的薄面饼放在肉上面,就这样把一张一张的生面饼盖满了羊肉。大块羊肉铺满盘子,一片片面饼软嫩滑爽,浇汁色泽饱满、浓香醇厚。

据说,焖饼子也是敦煌老丈人接待女婿最好的菜,第一次上门,如果老丈人招待你吃“焖饼子”,那你俩这事基本就算成了。


驴肉黄面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是在敦煌美食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作为八大怪之一的驴肉黄面,可是离开敦煌就找不到的美味!

黄面因色泽明亮金黄而得名,细如龙须,柔韧耐拉,口感劲道。而黄面的劲道口感,全耐拉面师傅的手艺——只见拉面师傅双手舞动着一块足有七、八斤重的淡黄色面团,时而抻拉成长条状,时而旋转拧成麻花状,粉丝般的面条就这样诞生了。

敦煌拉面这一传统饮食的工艺流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开凿于公元十世纪晚期的莫高窟256窟宋代洞窟中就有拉面的壁画。


红柳烤肉

来敦煌,不去沙州夜市撸串,那将是一种遗憾。三两人围一桌,来把子红柳烤肉,再小酌几杯啤酒,敦煌之行才算圆满。

西北人吃羊肉,是从头到尾、从肉到骨、从内脏到骨髓都吃掉,烤、煎、蒸、煮、烩、焖、卤、炖、炒等各种“吃羊大法”,每一种都是不同的美味。

敦煌的红柳烤肉,又是烤羊肉的另一种别出心裁的做法。将红柳枝条一根根的精心挑选,再将一头削尖以便串肉。红柳串上羊肉后就放在木炭上烤,在烤制的过程中,红柳里面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油脂就流出来渗到羊肉里面了,不仅使羊肉中增加了营养物质,还有一种特有的木香。

来敦煌,就要“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尽情享受西北人这种无拘无束的粗糙感带来的快乐,这种体验也许是此次旅行中最惬意的时光吧。


羊肉粉汤

甘肃因区域跨度大,每个地方的早餐都不尽相同,兰州人的一天是从牛肉面开始的,而敦煌人的一天,是从羊肉粉汤开始的。

选用敦煌本地饲养的膘肥体壮羯羊,宰好洗净切成大块,然后清水下锅。打净血沫,待快熟时,放入少许精盐,肉熟后捞出,剃骨,后将剃骨回锅,温火熬煮成汤。

食用时,先将骨汤兑水,放入适量生姜、胡椒等香料煮沸,再将熟肉切成薄片与切成块的粉丝/粉条盛人碗中,舀入沸汤,上面撒上香菜末、韭菜和葱、辣椒末等。观之红黄绿白,香味扑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腻。有滋补、发热、祛寒之效。


长寿碱面

敦煌生长的一种胡杨树,当地人称“梧桐树”。树上流出的一种能食用的树液碱,和面的时候加入适量,制作成面条,特点是柔韧劲道,爽口舒胃,面条细长,厚薄均匀,汤汁鲜香,俗称“碱面”,又叫“臊子面”。

碱面自唐代以来敦煌人的待客佳品,对于以面食作为主食的敦煌人来说,长寿碱面的地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添丁进口要吃碱面,逢年过节要吃碱面,象征着人们长寿,称“长寿碱面”。


泡儿油糕

泡儿油糕是从唐代“见风俏”演变而来,在敦煌至少有1200多年以上的历史了。最初只流行在宫廷、宫邸宴席上。

泡儿油糕因其色泽黄亮,表面蓬松如纱,表面结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泡儿油糕更像一种甜品,脆酥似飞絮,内里香甜如糯糖,吃起来酥松香甜,入口爽,在敦煌成为老少皆宜的餐前饭后必不可少的甜点。

有人说,

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

更是一个精神坐标,一处文化高地,

因为铭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记忆,

敦煌几乎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这个四月,

我在敦煌等你来!


【温馨提示】欢迎各级宣传部、融媒体投稿;广告发布,广告片策划拍摄;纪录片、微电影、宣传片、短视频拍摄。

转发本网站信息,必须注明“来源纪录网”。

投稿邮箱:56253916@qq.com

新闻采访、业务联系电话:18152105610(微信同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