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占虎 蒋霞
2020年,以甘肃拓达同创科技教育有限公司为依托,主要以服务退役军人及军人家属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的就业创业基地被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认定为 “甘肃省退役军人省级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近年来,该孵化基地在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指导下,以党建为统领,打造“红色引领、军旅特色”主题的文化活动,投资200多万元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创新思维,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岗位对接等工作,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截止目前,基地入孵企业及创业团队达60余家,帮助3000余名退役军人及军人家属找到了就业岗位,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创办的企业减免物业管理费、暖气费、卫生清洁费、网络费用等费用80余万元,贴心的服务让退役军人在寻找就业岗位、自主创业的路上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孵化基地”先后被兰州市城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授予2021“城关战疫”优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孵化基地”创始人、总负责人郭海伟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授予2021年度“甘肃银行杯•陇原最美退役军人提名奖”荣誉称号,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联合授予2021年度“甘肃好人”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
“党建+”特色活动提振干事创业信心
“孵化基地”创始人之一、总负责人郭海伟感慨地说,作为一名退役老兵,经过一段时间对部队与地方工作生活的思考,总想着自己虽然退役,但军人本色不能变、军人精神不能变、军人作风不能变,光荣退役就要为自己干些事、为社会干些事、为退役军人干些事。
2019年,经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批准,已经有创业经验的郭海伟倡议,依托甘肃拓达同创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创办甘肃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提出基地建设要坚持党建引领,工作宗旨要明确、职责要细化、服务要务实的具体要求,着力帮助解决退役军人适应社会和重新就业遇到的难题。
抓好党建是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该孵化基地坚持党建引领,服务社会大局,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做到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统领到哪里,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实施“党建+业务”工程,推出“党建+主题教育”“党建+拥军优抚” “党建+就业创业”等系列特色党建工作。甘肃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系列活动,让年轻一代汲取长征精神,感受老一辈革命者在革命道路上经历的磨难和困难,从而增强他们提振信心、适应地方工作的能力和精神。
志愿服务公益行动彰显军人本色
2021年10月,疫情爆发,打乱了全省人民的工作生活节奏,关键时刻,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们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保障小区居民的生命安全,舍小家,顾大家,无论在出入城区的卡控点,还是在居民小区,都能看到退役军人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责任是他们的使命,作为是他们的情怀。该孵化基地闻令而动,坚决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响应甘肃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倡议,组织退役军人和团队成员开展了爱心捐助、心理辅导、卡扣点执勤等工作,全心助力打赢疫情防控这场遭遇战。
郭海伟介绍,2020年,组织退役军人团队,创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领导下,筹备创建兰州市城关区拓达同创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大队,并成立就业创业扶持、心理法律服务、心理教育、应急保障和双拥服务五个中队,平时各中队各负其责开展工作,遇到突发事件大家就是一个整体,团结协作,共克时艰。
面对这次疫情,甘肃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在大队长郭海伟和教导员李保福的组织下,速速组织服务大队的全体志愿者,加入城关区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发挥退役军人“退伍不退志”的光荣传统,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10月20日,大队长郭海伟得知兰州市云祥小区和天庆丽舍小区出现疫情之后,在2小时之内将价值4800元的消毒酒精、84消毒液、喷壶等抗疫物资捐赠给了小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
这次兰州疫情发生以来,各中队在服务大队的统一调配下,先后组织96人次来到兰州市靖远路街道办事处、兰州老年大学、甘肃省政府家属院和南关夜市临时核酸采样点、金城关小区、明珠家园和航天宾馆等生活小区,开展执勤、流调、核酸检测、体温监测等工作,47位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和员工,开展线上咨询公益活动5场,向抗疫第一线捐赠新鲜蔬菜、方便面、防护手套、口罩、消毒液、酒精等各类抗疫物资价值3.6万余元,为防控点工作人员提供了后勤保障,体现了军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精神。
在志愿服务行动中,创新退役军人服务退役军人模式,经过摸底调查,“孵化基地”先后与兰州市城关区生活困难退役士兵和以前参战老兵结对开展“一对一”帮扶,并与兰州市城关区建立“双拥”试点,和现役部队达成“双拥”共建,按照“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民关系要求,与驻军部队同心协力,通过努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为兰州市双拥共建工作贡献力量。
发一丝微光,守一方平安。脱了军装,但信仰已经融入骨血。退役不褪色,守住本职处处是前线,正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写照。
创新培训模式促进精准就业创业
为提升每年两次的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质量和促进退役军人精准高薪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创建退役军人就业信息平台,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需求问卷调查,摸清退役军人就业现状,从实际需求出发,实施退役军人岗位匹配,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岗位常态化、精准化就业创业服务保障体系。
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探索岗训结合。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引导退役军人从生活技能培训向职业技能培训转换。针对转业干部就业和创业开展创业能力和思维的培训;针对退役士兵转业后每人有一次选择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孵化基地”探索实施并向上级部门建议将培训资金向省级培训基地倾斜的办法,让他们参加省级大平台培训,解决基层培训资源有限、就业岗位单一的困境,使培训岗位和就业去向对称。同时,建立直招企业目录库,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降低用工企业培训成本的同时,实现退役军人选岗参训。
完善适应性培训体系,体现“两个结合”。针对退役士兵的适应性培训,突出政策宣讲、职业规划、职业能力测评、心理调适、沟通能力、撰写简历、面试技巧、劳动法等知识学习。一方面让士兵的退役时间和适应性培训的时间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做到适应性培训的时间和春秋季专场招聘会的时间结合,将培训成果落实到退役士兵全面就业上,解决退役士兵能及时转岗就业。
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创业思维。为退役军人创业者全力打造多渠道、立体式的创业服务,通过孵化基地降低创业成本、培养创业思维、开展创业沙龙、给予创业扶持、宣传创业典型;坚持走出去战略,提升退役军人创业者在企业管理、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方面的能力,增强退役军人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组织退役军人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打通从职业技能到稳定就业创业的链条瓶颈,提升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
该孵化基地创始人之一何峻介绍,“孵化基地”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接了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天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青海热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重走长征路——探寻创业长征精神系列培训、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训等项目。2021年度,组织退役军人开展适应性培训50天,参与人员500余人,组织举办4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推荐就业岗位3200余个。目前入驻“孵化基地”的60多家退役军人创业企业,涉及新农耕、新能源、新零售、家纺、直播电商等多个行业,扶持贷款400余万元,带动200多人就业。
理想和事业的共同追求,让创办“孵化基地”的几位退役军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碰撞出了心灵的火花,共同的追求彰显了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境界,“孵化基地”真正成了退役军人及军人家属就业创业的“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