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网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在上海成功首映

上海频道
2022-10-08

【纪录网讯】此生不悔入沙海,我心归处是敦煌。10月6日,以“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原型的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行首映。该片由上海沪剧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新文化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著名导演滕俊杰执导,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领衔主演,钱思剑、凌月刚、吴争光等联合出演。

1_副本.jpg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以同名舞台剧为蓝本进行创作拍摄,该片用沪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新时代“莫高精神”,动人的故事、经典的唱腔,在新的时代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影片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为原型,真实还原了樊锦诗在敦煌进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的50多年的风雨历程,歌颂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同时展现了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敦煌研究院在贺信中向沪剧电影《敦煌女儿》首映表示祝贺,指出上海沪剧院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创作并演出了很多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优秀作品。广大观众将通过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了解以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樊锦诗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秉承的“莫高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为守护祖国文化瑰宝、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努力。

樊锦诗先生在沪剧电影《敦煌女儿》首映祝贺视频中讲到,上海沪剧院为了创排《敦煌女儿》这出戏,十年磨一剑,多次到敦煌采风,深入生活。上海沪剧院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让我们“莫高窟人”也很感动。在沪剧艺术家们的倾情演绎,工作人员的协同努力下,“莫高精神”“敦煌故事”成功展现在舞台上。电影《敦煌女儿》的上映也将让更多人了解敦煌,喜爱沪剧。 

2_副本.jpg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是弥足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璀璨明珠。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从中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怀。为了讲好敦煌故事,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10年9次带领主创团队到敦煌深入生活,寻找创作源泉。在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之下,沪剧《敦煌女儿》在北京、上海、西安、兰州、敦煌、武汉等地共演出80多场,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2019年9月,上海沪剧院携沪剧《敦煌女儿》应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邀请,回归故事发源地,走进甘肃,分别在兰州音乐厅和敦煌大剧院演出两场,收获了陇原广大群众和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满满赞誉。电影《敦煌女儿》由舞台剧原版人马上演,在电影中,茅善玉用生动形象的表演,将樊锦诗从25岁到80岁的形象转化,演绎得真实而动人。拍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也是沪剧的一次大胆尝试。制作团队在敦煌研究院、三危山、九层楼、石窟等地进行实景拍摄,难度高、挑战大。在紧迫的时间要求下,电影力求真实展现莫高窟壁画之美,及几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守护传承,许多在舞台上无法呈现的场景,都在电影中得到表达。茅善玉表示,这些年间,数次到敦煌深入生活,与樊锦诗本人也成了“忘年交”,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敦煌时的那种“震撼”。悠悠历史在这里流淌,尽管墙体已经发黑,但精美的壁画那么令人惊叹,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心归处,是敦煌,沪剧《敦煌女儿》出品方希望通过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的成功上映,有更多的观众见证大漠里的文明宝藏、聆听守护者们的心路故事。(文/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张林涛 图/上海沪剧院)

【温馨提示】欢迎各级宣传部、融媒体投稿;广告发布,广告片策划拍摄;纪录片、微电影、宣传片、短视频拍摄。

转发本网站信息,必须注明“来源纪录网”。

投稿邮箱:56253916@qq.com

新闻采访、业务联系电话:18152105610(微信同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