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克复
战国秦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之一,公元前279—272年,秦国吞并义渠并设置陇西郡后,秦昭襄王始令修筑,秦始皇时进行了整修加固。战国秦长城西起临洮县,在甘肃境内途经定西渭源、陇西、通渭和平凉静宁以及庆阳镇原、环县、华池3市8县,全长409公里。
2006年6月,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甘肃省长城认定的批复》(文物保函〔2012〕941号)中正式确认战国秦长城“西迄临洮”。
甘肃临洮望儿咀长城为“战国秦长城之源”,是长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长城精神的关键标识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在中国长城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关于“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打造长城、大运河、长征三个主题文化公园规划,甘肃临洮抓住机遇,及早谋划,全力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临洮段)项目建设实施。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西北的秦国和位居北方的韩、赵、魏、燕四国,长期遭受北方草原民族戎狄的侵扰,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阻止戎狄南下,各国纷纷修筑长城,以图一劳永逸。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虽称霸西戎,但边境局势并不稳定。为了确保后勤基地的安全,在秦昭襄王时期下令修筑长城。长城沿秦国实际控制线修筑,所以整个陇右并未囊括其中。实际上,战国秦长城在今甘肃起自临洮,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镇原、环县、华池,共8县,全长400公里左右。
秦长城起点,位于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北三十里墩,古名“望儿嘴”。这里是洮河与打壁河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突出。长城由此开始沿山梁东南向经长城巷、皇后沟、郑家坪村,达长城岭。由这里过窑店的长城坡出临洮界,进入渭源庆坪乡,翻越关山,到渭源县城北的唐家河,折正东方向经城壕里、壕坑,过西岔沟,经北寨乡盐滩,进入陇西县境。
在陇西县德兴乡长城梁,转为东南向,过乌龙沟北山,下山至云田镇,再经马莲滩、小干川、康家店梁,由沙川里进入通渭县境。经岔口下至牛孟头梁,然后翻山越岭,朝西北蜿蜒起伏,在大河滩进入文树乡后经焦家山、潘家湾西面的城壕梁、卢家嘴,由刘家涸涝上山到长城湾。翻山经郭家山,过牛谷河,上史家山、城墙梁,过北城铺北城梁、寺子乡长城梁, 折向正东,由张家湾翻山进入静宁县之田堡乡陆家湾折向西北,至上寨子,经四合乡吊岔、红四乡张家峡、雷爷店、界石铺岔儿湾,由原安乡李堡出县界,进入宁夏西吉县。
由西吉县经固原城、彭原县、柳家圈进入甘肃镇原县刘家堡,穿过孟家原,到三岔乡水磨沟,过安川河向东,在黑刺山折东北,过火地梁进入环县境。越石嘴山,过唐家河,顺河沿北山梁北走,经墩墩梁,越河道川,至常腰岘,再经半个城,复折向东北,顺山梁经堡子湾、沈家原、玉皇山,下山进入环县谷地。
经环县城北城子岗东北行,在宋环州古城北侧上山,过沈家沟门、苏家掌、堡子阴山、李家原、薛家原、长城原, 顺原北走,在显神庙岭向东北进入华池县,经任台子、五掌梁、吊梁折东,过安川河,再经营盘山、长城(地名),经边墙梁、南湾、长城等地,越省界进入陕西吴旗县之梨树掌向北而去,经靖边、横山、榆林入内蒙古与北方长城相接。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军事防御体系,工程之浩大,令人无法想象。根据实地调查得知,战国秦长城底部宽5—8米,顶宽3米以上,高在3米以上。大部分利用黄土就地夯筑,夯层厚8—10厘米之间。长城沿山取势,很少跨河。为增加城墙高度,墙体一般坐落于山梁北侧最险峻处;地势平坦处,夯土取自城墙北侧,形成壕沟。城墙内侧则稍加平整成为运输通道,构成上下一体的交通网络。长城防御设施主要有城、烽燧,城每隔数十里一座,烽燧数里一处。交通要道处留有通道,建有城门,昼开夜闭,以便长城内外百姓往来。长城所经所有河谷都是天然通道,断头处都建有堡一类的设施,派重兵把守。连接断头的是宽阔的道路和坚固的桥梁。
战国秦长城遗迹毁坏较重,保存最好的遗迹主要有临洮县八里铺乡郑家坪村长城岭、通渭县榜罗镇城壕梁、环县城子岗等。
长城沿线许多有关长城的地名,是世代沿用的最珍贵的原始资料。有些古籍缺载的长城段落,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地名来确定它的走向,找出它的痕迹。
长城遗址上文物较多,砖瓦、陶器残片随处可以拣到。瓦分板瓦、筒瓦。板瓦大小不一,最大的板瓦宽63厘米,大头宽53厘米,小头宽47厘米;一般宽37厘米,长53厘米,最小的外弧宽23厘米。筒瓦直径15厘米。瓦有网纹、粗绳纹、细绳纹、斜绳纹、平行线纹和棱迹,有的内缘有方点窝纹、两点纹、菱形纹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战国瓦。
在长城烽燧附近常见陶罐残片,均为灰陶,表面光泽,质地坚硬。纹饰多为细绳纹。
甘肃境内战国秦长城最迟筑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如果把陇西郡设置考虑在内,长城最早筑于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早五十多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将战国时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将蒙恬率10万大军北击匈奴,悉取河南地,“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即以黄河为天险,依河南岸自榆中以东修筑了44座县城,驱逐戎人,移民实边。从此,甘肃战国秦长城以北黄河以南地区终于纳入秦帝国版图。由于史籍缺载,傍河44县除榆中(今兰州榆中一带)外, 其他均失考。根据“汉承秦制”的原则,依汉初设置在黄河南岸的县置可推知其大概。秦统一后,疆域西至羌中,依河置县,必是渡口要津。河关(今积石山康吊村)、枹罕(今临夏县双城)、允吾(音铅牙,今永靖县盐锅峡)、祖厉(音嗟赖,今靖远县祖厉河入黄河处)、鹯阴(今白银市平川区旱平川新墩村)等县,应为秦所始设。
至于长城的起点“临洮”多有争议,唐宋以来的史籍大都说在今甘肃岷县,盖据岷县古称临洮而来。
其实,岷县古名之“临洮”源于长城之“临洮”。长城之“临洮”却非地名,而是文言动宾词组,意为长城起于濒临洮河的地方。当时,秦国的势力已达今临夏、甘南一带,陇西郡为秦国第一郡,不可能把十分巩固的土地置于长城之外。
另外,洮河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没有必要再沿河修筑一道长城。所以,长城的西起点为今临洮县北,当是毋庸置疑的。